君子守一,忧道不忧贫:闲话连篇读《论语 卫灵公篇 》翻译及原文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5 09:31:23    

卫灵公在之前的各篇中都出现过好几次,他的情况在此就不再赘述。本篇多为孔子自述的道理,有“君子小人”观,有对时人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散装,拼凑的味道颇重,特别是文末的一部分,这也跟论语编排的方式相关,一般不好分类的内容都编到各篇的末尾。

本篇分不分段都可以,为了方便我们姑且还是分成三部分吧。

第一部分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不是没学过,而是见卫灵公有兴兵之志,不愿答复他,所以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一行在陈蔡一带断绝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那次算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不仅有性命之危,一直坚守的信念和价值观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当时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问他难道君子也有这么穷困倒霉的时候吗?言外之意是老师你天天讲道德学问,讲了半天不还是面临如此绝境。孔子说,君子才能固守穷,在穷困中还能坚守信仰,如果是小人,一穷就放纵横行了。君子有内在的信念,所以不怕穷困,如果内心没有一个东西能立起来,人生是很空虚的,一遇困境便垮了。

紧接着通过跟子贡的对话把君子的中心思想做了阐发,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我的学问是从多方面学习记闻来的吗?”子贡说对呀,难道不是吗?孔子说并不是这样,我是通过一个东西把它们贯穿起来的。等于是得到一个东西后,学问一通百通。至于这个“一”是什么孔子并没有讲,我们姑且认为是一个至高的中心原则。另外这里的一以贯之和告诉曾子的不太一样,这里的“之”指学问,和曾子讨论的是道。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告诉子路,说现在懂得德业的人太少了。为什么少,下面算是给出了一个解释。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道家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无不为”——表面上看起来做事不着痕迹,等于上医治未病,是掌握了道体洞察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后,提前把该做的事都做了,所以看起来就不需要做什么。孔子认为真正做到无为但使天下大治的只有舜,他表面上做了什么呢?只是恭敬地修正自己然后面南坐在天子之位上而已。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子张问如何在外面能够通达,即出门在外如何能行得通。孔子把原则告诉他:只要说话正直守信,行事忠厚恭敬,即使到了边远荒蛮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所以要时刻谨记这几点,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子张听了便把这番话写在他的衣带上。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史鱼和蘧伯玉都是卫国的大夫,孔子评价史鱼说他非常直,不管治世和乱世,他的言行都像一支箭一样,形容非常尖锐不懂转弯。而蘧伯玉更接近君子,治世的时候就出来做事承担责任,乱世的时候也可以把自己的主张卷起来收藏在怀里。这两个人是典型的对照,从这段可以看出孔子在行动上是更倾向后者做法的。

接下来对“直言”的做法做了引申补充,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以和他说的话却因为怕得罪人而不和他说,这是有失于人;不可以和他说的话却和他说了,这就是有失于言。有智慧的人既不失人又能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性命来成全仁的。生命对每个人都十分宝贵,但孔子认为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仁”,这是人生的信仰,可以为之而放弃生命。

讲到仁,下面就针对性地说到仁之用,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人想把活做好,必先使他的工具锋利。到一个国家,就要事奉好上流社会中的那些贤者,结交士人中的仁者。言下之意是要在一个国家实行仁政,必须跟这个国家统治阶层中的“朋友”搞好关系,虽是手段,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孔子周游列国也是这么做的。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政治中的一大原则。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颜回问怎么建设国家,孔子说要实行夏朝的历法(至今的阴历还是夏朝的历法),乘殷商的车(引申为交通上学习殷商),在衣冠文化上学习周朝,音乐则取法虞舜时期的韶乐,放弃现在郑国的音乐,远离巧言佞色的人,因为郑国的音乐过于绯靡,巧言佞色的人很危险。这一段总的来说是取古人的长处,去如今的糟粕,去芜存菁。取法古人并非墨守成规,而是注重每个时代精华的继承,这在当前大谈文化自信的时期需要十分重视。

接下来这句可作为以上的阶段性结论,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做事要有深虑远见,否则很快就有忧患到来,个人和国家都是如此。

第二部分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子罕篇出现过,是见卫灵公宠幸南子有感而发:罢了吧,我从未见过好德就像好色那样的人。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臧文仲就是上论中提到喜欢养大乌龟的鲁国大夫,是前一篇要挟鲁国国君的臧武仲之祖(这里真想吐槽一下春秋战国的人名之乱)。孔子在这里骂臧文仲尸位素餐不称职,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没有启用他。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句话有点绕,直译过来是:一个不说“怎么样?怎么样?”的人,我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换言之一个不动脑筋不思考不会发问的人,是没办法引导教育的。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这是对当时风气的一种针砭,说那些整天聚在一块,谈的内容都空洞无物不合时宜,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接下来几段都是谈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行为,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里孔子说君子要以义为本质,再通过礼来修饰,以谦逊的态度和语言来表达,用忠诚守信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君子好比一块玉,这块璞玉的质地是“义”,通过“礼、逊、信”的修养最终成为一块美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学而篇最后一句是同一个意思,在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到,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一个君子最大的担心是死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相当于一生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成就,历史上默默无闻。而一个人想求万世名,就要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确实不大容易。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一切求之于自己,小人一切求之于别人,即君子从主观上找问题下功夫。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庄重自守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会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会因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这三句都是从“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延展出来的。

接下来转入另一段主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来完成人生的修养,孔子告诉他“恕道”——自己不能接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忠恕之道一直是孔子强调的核心价值观,而恕道对于子贡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在孔门弟子中学问也好,事功也好,这种人容易犯不能谅解别人的毛病,对其他人也有很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反复教育他。此处也可跟公冶长篇的“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合参。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说我对于别人的诋毁与赞誉都不计较,也不会轻易诋毁和赞誉别人,如有所赞誉的,必然是经过考验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才能行直道。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阙文是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以待问,这是一种严谨的精神。有马者借人乘之则是一种厚道的社会风气,孔子说我之前还能见到这两种精神和风气,现在都看不到了,感慨世风日下。

第三部分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下面开始是孔子一些思想观点的表述,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也流传很广,就不过多解释。这个“忍”可作两种解释,对事的时候,忍作决断的意思,是说小事上优柔寡断容易乱了大的计划。对人的时候,忍作忍让的意思。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说一个人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绝不人云亦云。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里谈到一个核心——以人为本,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要回归到人上。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而不是道使人发扬光大。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失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失。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自己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整天不吃饭,整晚不睡觉,结果发现并没有什么用,不如去学习求知,这句讲的是思考和学习的关系。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应该谋求道而不该谋求衣食,耕田以谋食也有饿肚子的时候,学习以谋道也可得禄食,所以君子只忧道不能行,不忧贫不得食。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句是讲学问在实际事用上的道理,这个“之”在此我们姑且认为是禄位或国家天下。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得到了,但仁德不能守住它,即使一时得到也一定会失去。聪明才智到了,仁德也可以守持住,不用严肃态度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到了,仁德也可以守持住,还能用严肃态度对待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如礼如法,那也是不够好的。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这句话仔细揣摩意味深长,一个君子不可从小处上去赏识他,往往伟大的人物平时看不出,但他们可以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些小事。对于伟大的人物,不能以小处小节来看他,只有等到他有成就时才能看出他的伟大,而普通人看不到大成就,从小事就可以看到他的长处短处。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火的需要更甚,但是一般人提到仁义,却有种惧怕的心理,这种心理也甚于惧怕水火,好像行仁就吃不上饭似的。但是我见到有人跳进水里被淹死,在火里被烧死,却没有见过践行仁道而死的。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在仁德面前,就是老师也不必谦让,这句话跟古希腊“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一样。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君子要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作为臣子为君主做事,要认真地负起责任,然后再考虑自己的食禄待遇问题。子曰: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不应分类别。可是有一点,各人目的不同,没有本办法共同相谋,学成后就各走各的路,所以有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言辞文章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言外之意是文辞不过是学问的技术,不必过于造作。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师冕是一个叫冕的乐师,古代乐师大部分是瞎子,因为瞎子容易在声音上有更高的造诣,这也是中国道家“绝利一源,用师十倍”的道理。这位乐师来见孔子,孔子出去迎接他,到了台阶就告诉他到台阶了,到了席位上就告诉他到席了,大家都坐好后又不厌其烦地告诉他:某某坐在这,某某坐在那,等于通过语言很好地照顾到了眼盲的乐师。

等到乐师离开后,子张问刚刚老师跟乐师讲的这些话,也是道吗?孔子说当然,这就是和乐师相处之道啊。对于眼镜看不见的人,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上,就应该这样耐心地辅助接待他。子张的问话也说明孔子和弟子们的讨论教育就在平日中,弟子们已经习惯老师的言传身教,所以观察非常入微,才有此一问。

这最后一句也相当于是结论,学问的道理究竟是在什么地方,还是要落实到具体为人处世上。

相关文章

在银行做跨行转账汇款要多久?怎么做又快又省钱?

房子过户费用怎么算?房屋过户包括哪些费用?

侵犯商标权会受到哪些法律责任?

买房不“网签”你就亏大!什么网签,有什么区别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是否需要交纳费用?

A1、A2、B1、B2、C1,驾驶证年审“新规定”!交管部门:不懂吃亏

你一定要知道的国家新三包规定,跟每个人都相关!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什么?哪些人可以参加?一起来看

打工人,失业证如何办理?

发明专利有效期限为多少年?发明专利申请流程步骤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