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格物致知 原文及翻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4 08:16:19    

【原文】

此谓知本。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②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③,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④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两句话。朱熹在编写时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本是上一篇文章的衍文,而在前句话后面接“此谓知之至也”一句,似乎有些突兀,好像缺少了什么。于是,朱熹便根据上下文关系,在中间重新补充了一段文字。我们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后来补充的那段文字。

②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

③未穷:未穷尽,不彻底。

④益:更加。

许昌博物馆收藏协会展品,朱熹大型书法《太极图说》

【译文】

很多人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万事万物,换句话说,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按触想要了解的事物,并且对其进行彻底的研究。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而天下的万事万物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原理,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彻底地弄清楚这些原理,所以才显得我们所得知的知识有限。因此,《大学》开篇便教育我们,要想学习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多接触天下的万事万物,用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最终彻底地弄清楚我们所研究的事物的原理。

只要我们能够长期努力,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任何事物我们都可以里外巨细地弄清楚,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发挥到淋漓尽致,再也没有闭塞之处。这才是对万事万物做真正的认识和研究,才能称得上知识达到了顶点。

【读解】

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的认识和研究而获得想要了解的知识,而不是通过对某本书的查阅而获得知识。这样的认识论具有实践意义,彻底打破了对儒家后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宋朝以后,"格物致知"成为中国哲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到清朝末年,该理论被重新定义,同时被简化为"格致"。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绘图和体操。"这从某种意义上表明"格物致知"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简而言之,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倡导实践,强调用实际行动去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的道理。

相关文章

圆柱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全套数学公式)

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条件和程序及物业纠纷的相关问题研讨

安全管理制度范本(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如何处理医患关系(正确处理这三点,绝大多数医患纠纷都可以避免)

注销一个公司多少钱啊(注销公司花了好几万,为什么注销公司那么贵?)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公式(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面积都是270㎡,求平行四边形周长)

公积金刚交满一年可以贷多少钱?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流转税包括营业税吗(流转税四兄弟,分别是什么?)

农业贷款条件是什么(农民个人、家庭农场、小微企业、合作社怎么申请农业贷款?)

大势至菩萨佩戴禁忌(大势至菩萨简介,戴大势至菩萨的禁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