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情感与秩序——关于17世纪的法国静寂主义之争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1 08:01:50    

前言:17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而宗教生活也在此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静寂主义的出现对当时的宗教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静寂主义运动提出了通过内在的神秘经验与神交流的观念,而非通过教会的仪式和祈祷,这一观念在当时的宗教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静寂主义之争成为了17世纪法国社会和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宗教、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交汇点。

一、静寂主义的概念和发展

静寂主义是一种信仰和修行的方法,它强调通过内在的神秘经验与神交流,而非通过教会的仪式和祈祷。静寂主义运动起源于16世纪末的西班牙,由若望·达·克鲁斯和特蕾莎·阿维拉等人创建。

在法国,静寂主义的发展主要是由让·皮耶尔·卡斯特尼(Jean-PierreCamus)和弗朗索瓦·德·萨利尤(FrançoisdeSales)等人推动的。

静寂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内在神秘经验的重要性。静寂主义认为,信徒通过沉静下来、专注内在的沉思和祷告,可以获得与神更深入的联系,进而获得神的启示和恩赐。这一观念与当时教会的教义有所不同,教会认为仪式和祈祷是与神交流的唯一途径。

在法国,静寂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香草派”(Herbaultism)运动,其核心人物是让·皮耶尔·卡斯特尼,主要著作是《静心法》(Traitédelapaixintérieure)。香草派主张通过修行和祈祷获得内在的神秘经验。

第二阶段是“抽象派”(Abstractionism)运动,其核心人物是弗朗索瓦·德·萨利尤和若望·德·拉·克鲁斯(JuandelaCruz),主要著作是《神秘山》(SubidadelMonteCarmelo)和《暗夜》(NocheOscura)。

抽象派主张通过对自我和世俗事物的超越,获得更深刻的神秘经验。

二、静寂主义之争的历史

静寂主义之争起源于1627年,当时法国教士让·布雷耶(Jean-BaptisteduVal-de-Grâce)在一篇匿名文章中批评了一位静寂主义者的著作,并称静寂主义是异端邪说。这篇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静寂主义开始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

随着静寂主义在法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反对者开始发起反击。主要的反对者包括拉巴莱(NicolasLabbé)和弗朗索瓦·德·哈里(FrançoisdeHarlay)。

他们认为静寂主义主张的内在神秘经验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人们对教会的教义和纪律产生怀疑和不满。他们认为静寂主义者的修行方式是过于严苛和危险的,容易导致精神和身体上的疾病。

静寂主义者也开始反击,他们认为反对者是无知和偏见的。他们认为内在神秘经验是所有信徒都应该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有神职人员的专属领域。此外,他们认为静寂主义的修行方式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深入的信仰和更好的品德。

静寂主义之争在1637年达到了高潮,当时教皇乌尔班八世发表了一篇关于静寂主义的宗教判决(所谓“荷兰判决”)

这篇判决认为静寂主义主张的内在神秘经验是危险的,容易导致信仰的偏离和错误,因此静寂主义被视为异端邪说。这一判决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静寂主义者被迫撤回他们的著作,或者遭受了迫害和监禁。

静寂主义之争最终在18世纪结束,当时教会对静寂主义者的迫害逐渐减少。然而,静寂主义的理念仍然对法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静寂主义的思想在法国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法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情感与秩序的冲突

静寂主义之争的核心是情感与秩序的冲突。静寂主义主张的内在神秘经验强调个人的情感和体验,而教会强调的是秩序和纪律。这种冲突不仅在宗教领域产生影响,也反映了17世纪法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17世纪的法国,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是当时的重要问题。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绝对主义统治需要严格的社会纪律和秩序来维持。

在这种背景下,教会也强调纪律和秩序,强调信仰的普及和教义的一致性。然而,静寂主义主张的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与这种秩序和纪律相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了17世纪法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追求,个人希望通过个人体验和表达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需要,需要通过严格的纪律和秩序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权威。

这种情感与秩序的冲突在17世纪法国文学中也得到了反映。当时的文学作品强调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

例如,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中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文学作品也同时反映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需要,通过对官僚机构和社会规范的批判来表达对社会秩序的不满。

四、费内隆与博絮埃之争

费内隆与博絮埃之争是17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的一场著名争论。费内隆和博絮埃是两位文学批评家,他们在关于17世纪法国剧院的审美观点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涉及到了文学的本质、戏剧的功能、戏剧的形式等多个方面,对法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内隆主张的是“三一统一”的戏剧观念,即戏剧应该具有统一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这样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他认为,戏剧应该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要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启迪。在费内隆看来,戏剧应该具有合理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要通过剧情的推进和人物的表现来表达主题和思想。

博絮埃则主张的是“戏剧即生活”的观念,即戏剧应该反映生活的真实和多样性,表现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体验。在博絮埃看来,戏剧应该具有生动的形象和自然的表现,要通过情感的交流和人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费内隆和博絮埃的争论反映了17世纪法国文学中两种不同的审美观点和文学理念的碰撞。费内隆代表的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审美观念,注重文学的合理性、严谨性和精神上的启迪。

博絮埃则代表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审美观点,注重文学的生动性、真实性和情感上的体验。这场争论也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和文学界的思想变革和文化转型,自然主义文学开始崭露头角,挑战着古典主义文学的地位。

在后来的文学史上,费内隆和博絮埃的争论被看作是古典主义文学和自然主义文学之争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场争论对法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法国戏剧的风格和形式的转变,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争论中,费内隆和博絮埃的论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古典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严谨性和精神上的启迪,自然主义文学则注重文学的生动性和情感上的体验。

这两种文学理念的碰撞和对峙,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发展。从现代角度来看,这场争论也启示我们,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不同的审美观点和理念都有其独到之处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推动文学和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五、静寂主义之争的政治意涵

17世纪法国静寂主义之争不仅仅是一场宗教哲学的争论,它也具有政治意义。这场争论在法国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发生,反映了当时法国政治和文化的复杂性。

静寂主义是在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兴起的一种精神运动,该运动主张通过反省和内省来达到与神的交流和思想上的升华。

这一运动受到了法国天主教会的反对,认为其教义有异端之嫌。天主教会当时是法国政府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静寂主义之争涉及到了政治和权力的问题。

在这场争论中,天主教会的反对方主张静寂主义是一种异端邪说,其信徒是反对教会和国王的叛徒,应该受到惩罚。

静寂主义支持者则主张,他们只是追求与神的真正交流和思想上的升华,没有任何反教会或反国王的意图。这场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政治斗争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法国政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静寂主义之争还反映了17世纪法国社会文化的变革。静寂主义运动代表了一种新的宗教和哲学思潮,呼唤个体内心的独立和自由。

这与当时法国社会的中心化和集权化相悖,引发了社会和文化上的反思和批判。静寂主义之争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法国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和转型。

六、笔者认为

19世纪以来的历史表明,世俗化原则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神学与政治的所有问题。因此,在政治价值、宗教信仰与道德标准趋于多元化的当代世界,对于我们达成社会共识、建立共同的行动框架而言,17世纪的法国静寂主义之争依然不乏启示价值。

17世纪法国静寂主义之争不仅仅是一场宗教哲学的争论,它反映了当时法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这场争论对法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法国宗教和哲学思潮的多元化和发展,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思想和信仰,推动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相关文章

要约邀请和要约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抚养费?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是什么?

一审终审什么意思一审终审是否可以再审

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不缴企业所得税,只交2%个税,这是为什么?

借高利贷违法吗?借高利贷者应承担什么责任?

盗窃罪的量刑标准及量刑标准数额

避免客户跳单,中介服务要“划算”

中秋国庆假期开始,加班费怎么算?工资高了,影响社保缴费吗?

注射死刑真的是无痛苦性死亡吗?不是你想的很舒服

上海高院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