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丨他们是国家的孩子,母亲为什么是内蒙“额吉”?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5 09:46:34    



蒙古族没有为逝者立墓碑的习惯,但在镶黄旗的草原上,屹立着一块独特的墓碑。这是由6个汉族孩子为他们蒙古族父母立的,墓碑上刻着:“慈父道尔吉、慈母张凤仙。”这6个孩子都出生在遥远的南方,他们与道尔吉、张凤仙并没有血缘关系。



1959年,新中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饥荒持续蔓延。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孤儿院聚集了大量孤儿,他们口粮短缺、营养不良,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当时从内蒙古紧急调拨了一批奶粉到上海,可是杯水车薪。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呢?


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决定:把孩子们送往食物相对充足的内蒙古!于是从1960年到1963年,约3000名上海孤儿来到内蒙古,他们中最大的七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


▲《两岸秘密档案》节目截图


“国家的孩子”,这是三千孤儿在内蒙古的特殊名字。当时,不少牧民家庭都盼望能够领养这些孩子。不过他们首先要具备一个硬性条件,家里要有奶牛。为了能领养“国家的孩子”,有的牧民甚至把家里唯一的马卖掉了,并给孩子准备了新衣、玩具。


就这样,草原上的牧民骑着马或赶着勒勒车,甚至有人徒步来到当地的保育院。南方来的孩子们相继被千余个家庭收养,从此他们有了新的家、新的“额吉”。“额吉”,在蒙古语里是“妈妈”的意思。


最后,镶黄旗的一家保育院剩下4个男孩和2个女孩无人领养。这些孩子的年龄稍大,排斥这里,经常趁大人不注意时,策划逃跑。在相处过程中,这6个孩子结为兄弟姐妹,镶黄旗政府给他们每人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其中,巴特尔是6个孩子中的大哥,蒙语中巴特尔是英雄的意思。


▲《两岸秘密档案》节目截图


当地卫生院有位名叫张凤仙的卫生员经常来看望孩子们,帮他们补衣服、梳头发,有时还会带几颗糖果,孩子们也渐渐喜欢上了她。张凤仙是位典型的蒙古族妇女,她有着红红的脸颊、细长的眼睛。巴特尔总是叫她红脸阿姨。


这位红脸阿姨十分心疼孩子们,已婚但还没有孩子,于是她同丈夫商量,收养这6个孩子。为了养活这些孩子,张凤仙日夜操劳,不到30岁头发白了,背佝偻了。有一年春节前夕,政府特批给孤儿每人5斤大米,领米地点离张凤仙家有百余里。为了让6个孩子吃上米饭,张凤仙赶上牛车冲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整整三天三夜,张凤仙才回到家。看着孩子们大口扒着米饭,她心满意足地笑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6个“国家的孩子”健康成长,并在草原上扎下了根。他们中两个参了军,两个上了大学,两个留在镶黄旗工作。张凤仙去世以后,孩子们决定打破蒙古族不立墓碑的习惯,在草原上为张凤仙立了一座石碑。


在内蒙古流传着一句谚语:“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被唤作额吉的草原母亲们用爱,让来自南方的孤儿重获新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