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除却自己的家乡话,你还会另一种"方言"?无论大江南北,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县城讲起,它就是河北省承德市的滦平县。
上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掀起一阵"学习普通话"的高潮。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但是语言工作者最初进行采集工作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北京,而是选择了与其一山之隔的河北滦平作为语音采集地。这里的普通话摈弃掉东北土语,也没有北京话的翘舌,而是字正腔圆、音准分明,如同河北的稻谷一般颗粒分明。
一座县城何以有如此造诣?这或许得从数百年前的明清时期讲起。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拱卫京畿,他将古北口外的军民全部撤到长城之内,长城之外严禁垦植。如此一来,长城外围就成了"无人区",而坐落于此间的滦平便成了人迹罕至的所在。原先的方言就如同磁带消磁般一一消失殆尽,实现了清零。
当时光的巨轮行至清朝康熙年间,为缓和土地矛盾,长城之外的空闲之地又被分拨八旗。曾经杳无人烟的滦平陡然间涌起了雨后春笋般的农田和一批批纯正北京官话的王公贵族。久而久之,地处京城走廊的承德修起了各种皇庄与行宫,皇族在此屡屡逗留却不久留。这让滦平在动态浸润的同时也保持距离,语言自有它嬗变和发展的轨迹。
偌大的北京城中,五湖四海,人来人往,北京官话渐渐失了本来面目。而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滦平,因着不那么便利的交通和在明代即"空前"的语言准备,成就了最字正腔圆的北京官话。从某种角度来看,全国人民熟稔使用的普通话也是滦平方言的一次暗度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