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曾记载黄巢杀人如麻,带领大军攻打陈州时,曾为了发泄愤怒和吓阻陈州兵偷袭,让大齐士兵活活杀死了俘虏,分食了俘虏的肉。
虽然黄巢十分残暴,但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极具意义。
领导农民起义,誓死不降却留残暴之名
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公元875年,唐朝的统治日益腐败,由于藩镇割据,朋党倾轧,各地战争不断,饱受战乱的百姓,在沉默中爆发了,历史上将这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称为黄巢起义。
黄巢是山东曹州冤句人,据记载他善于骑射,能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颇具豪气,但不善于读书,多次举进士不第。
出身于盐商家庭的黄巢曾经贩卖私盐,贩卖私盐虽然利润很高,但在当时是要受到酷刑的,为了能成功完成贩卖过程躲避酷刑,黄巢组织了盐贩武装,和唐朝当局相对抗,这让黄巢拥有了一定的军事力量和领导能力。
听闻王仙芝在河南长垣起义后,黄巢在山东老家揭竿而起率领数千人起义,不久,这两支起义军队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沿途吸收农民加入,会合在一起后,发展成了数万人的革命大军。
这股革命大军从山东、河南二省出发势力不断壮大后,在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等地打了很多胜仗,粉碎了唐朝统治阶级的军事围剿。
起义军们南北转战十二个省份,坚持斗争达十年之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唐朝朝廷,占领了唐朝的首都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成就了中国农民革命史上的空前壮举。
唐朝当局派官员诱降王仙芝,王仙芝禁不起诱惑决定向朝廷投降,遭遇了黄巢等人的坚决抵制,可惜,在王仙芝的带领下,起义队伍已不如最初起义一般坚定。
878年,王仙芝和五万多起义军在唐王朝的围剿中战死,黄巢被推为起义军的统帅,为了展现自己的决心,黄巢自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意思是要冲破唐朝的封建统治,割富济贫,均田均产。
不久,黄巢率领十几万起义军横渡长江,先后攻取江西、浙西、福州、广州等地,为了争取民心,黄巢更是四处发布文告,揭露唐朝的黑暗统治,被压迫了许久的百姓纷纷跟随,当起义军一路打到东都洛阳时,军队已坐拥六十万大军。
881,起义军开进唐朝首都长安,并快速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为“大齐”,唐朝的宗室、侯王和其他反动分子被镇压,贵族、官僚的财产被没收,整体气象焕然一新。
但是唐朝的疆域十分辽阔,起义军无法及时追击唐朝的残余势力,更无法将革命力量扩展到全国,受到了唐朝统治阶级的强力反扑。
起义军大将朱温没能逃过利益的诱惑,倒转枪口屠杀起了之前并肩作战的起义军,因此被唐朝的统治者赐名“全忠”,成为了唐王朝的忠犬。
弹尽粮绝的黄巢带领着余下十五万的起义军撤出长安,尽管坚持了一年多,绝大多数起义军仍在战斗中牺牲,黄巢只能含恨自杀。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唐王朝苟延残喘后对黄巢重要的历史意义视而不见,反而是黄巢在战争犯下的罪孽得到了放大,成了残暴的代表。
提出“平均”打地主,革命之火初现
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尽管唐以前的起义农民,大都提出过反对封建王朝的口号,但没有将普通农民的地位放得太高,几乎没有争取过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平等的权利。
黄巢不仅首次提出了“平均”的口号,更是将原来整日躬身于农田之间的农民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替他们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为了实现“平均”,黄巢起义军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将地主、富豪们的田地房产与财物分给贫苦人民。
当时起义军在福建罗源时,曾经送给当地群众亿万钱财,在进军长安时的沿途,更是一路将财帛分给穷苦百姓,让百姓们吃得饭,穿得上衣。
对封建王朝的百姓而言,其实谁当皇帝并没有太多的区别,毕竟除了自己的亲戚,无论谁当了皇帝,对他们的生活影响都不大,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起义军让普通百姓能过好日常生活,就能受普通百姓欢迎。
黄巢起义军沿途还做了一件事,便是禁止地主富豪兼并土地,攻占洛阳后,起义军挖掘并没收了官僚地主埋藏在地下的金银财帛,冲击了唐末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气得唐军曾在讨伐黄巢的檄文中,大肆咒骂起义军“广侵田宅,滥读货财”。
由于起义军沉重地打击了地主、富豪,让许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后来的宋朝捡了一个大便宜,为宋朝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割掉封建社会毒瘤,天下寒士入朝堂
也许黄巢本人都不曾想到,这场最终失败了的起义,割掉封建社会中残存百年的毒瘤。
在举事的过程中,起义军残暴地杀死了大批封建宗室和官僚士族地主,却也因此彻底扫荡了魏晋以来的世族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以来,世族门阀靠着祖荫不断繁殖,垄断政治,享有特权,尽管隋末也曾出现过农民起义,但是盘根错节的世族门阀制度并未除根,春风吹过又重新站立了起来。
统治者不是没有意识过这个问题,唐太宗就曾下令编《氏族志》贬低山东氏族的地位,可惜也没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武则天曾试图打破了关陇集团旧官僚对官爵的把持,可由于朋党之争,门阀世族的势力仍然很大。
当时贵戚的子弟即使无德无才,光是凭藉门第也能做上官,而寒门子弟即使再努力,再聪明也无法走上关键岗位。
统治者忌惮门阀世家,为维护统治,保持国家安稳,不敢轻易对门阀世家的核心人物出手,只能放任他们做大。
黄巢本人在青年时代曾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因出身等原因不曾及第,这让黄巢看清了在门阀士族的垄断下,像他这类没有家世的年轻人实在没有出头之日。
农民军起义后为了获得财产和土地,控制政权防止反扑,曾到处打杀官僚士族地主,唐王朝曾经因为各地衣冠世族、门阀地主大量被杀,派遣国子司业李夷遇前往淮南等地进行抚慰,为那些被杀的士族地主收殓骸骨,让他们入土为安。
在称帝前夕,黄巢对李唐王朝在长安的宗室进行了屠杀,焚烧了唐朝的宗庙,虽然这些事情对唐王朝来说确实是残暴至极,但这打乱了唐朝固有的封建秩序,由于贵族官僚地主大量被打杀,农民将领才有机会进入新王朝的政治。
经过黄巢起义的扫荡,唐末的官僚士族大地主几乎全被摧毁,世族门阀制度被彻底消灭。
在黄巢起义结束后,五代十国时期涌现的政权统治者几乎都出身寒微,并跟随黄巢当时的政治主张对把持政权的世族进行打击,五代十国的统治者们选拔官吏,开始不像前朝那般讲究门第阀阅,而是注重实际才能。
当时,周行逢占据了湖南,他的女婿听闻后特意前来求官,但因其才能无法任要职,周行逢让人给了女婿一些种子就让他回家种田了。
出身寒门的才能之士走上政治舞台,对政治的清明有很大关系,北宋时,士族地主不再存在,所以没能形成新的门阀集团,当时“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
与之相对的是在唐朝曾有三百六十九名宰相,这些宰相们居然集中分布在九十八家新旧门阀之中,有一显赫家族更是出了十五个宰相,而北宋的七十二名宰相中,仅出现了一次三世为相,一次二世为相。
自唐之后,隋朝大开科举之路,在宋代时,科举抑权贵扬寒俊,“取士不问家世”,使大批下层知识分子得以登上仕途,这天下终于不再被世家门阀所控。
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走上政治舞台后,他们深感穷人缺乏书本求学困难,因而在推广文化方面往往能作出一些贡献,蜀相毋昭裔就曾首次刻印了(九经)等儒家诸书,引起多人效仿,推动了雕版印刷术和学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黄巢其人,不论其他,至少,他拔掉了毒害国家近600年的“毒瘤”,平头老百姓终于有了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权势不再被世家门阀所垄断。
天下分久必合,乱世出现新转机
唐朝因“安史之乱”受到沉重打击,出现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搅动了这一池死水,加速了唐王朝的分崩离析。
由于唐朝依赖于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若无黄巢起义的出现,这三者彼此相互制衡,呈三足鼎立之势,百姓还不知道要受多久的苦。
尽管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因起义所带动的强大冲击,打破了唐朝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寒门士子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起义带来的危机感迫使五代十国的新统治者调整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百姓在战乱后,过上了较为安稳的日子,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
变革意味着牺牲和流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数千年的王朝更替之中,牺牲的主力军都是百姓,黄巢起义是历史上少数的由百姓主导的起义,在起义结束后,百姓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尽管权力仍在少数高官贵人的手中,但寒门学子的人生出现了转机。
在历史的发展中,从长远来看,变化未必是可怕的事情,不破不立,旧秩序的消亡,必定伴随着新秩序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