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人 ?

24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30 16:13:40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岳强

今年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诞辰410周年,在顾炎武“北漂”的日子里,报国寺是重要的一站。走进报国寺,只见西侧门呈月亮造型,两厢刻有金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顶部也有四个金字——顾亭林祠。顾亭林,即顾炎武,因其家乡的故居旁边有湖泊名曰“亭林”,人们尊称他为亭林先生。

从月亮门东侧,可以望见亭林先生的铜像以及铜像后面的竹林,这位乱世中的一代大儒仿佛站在月亮里,心事重重地思考着家国命运。客居报国寺的日子里,他完成了其大部分著作。

不忘故国潜心学问

与黄宗羲、王夫之、唐甄并称“四大启蒙思想家”的顾炎武,本名顾绛,字宁人,南直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顾炎武自幼博闻强记,并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为人生偶像。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后,亭林先生将自己的名字由顾绛改为顾炎武,因为他仰慕文天祥的门生王炎武。更名意在明志,他在昆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清活动,但明朝大势已去。

明朝灭亡后,顾炎武在自家门前悬挂一块红色蔓菁,里面塞上蒜青,后面的白布上写有“避青”二字,意思是不为清朝效力。他曾六次徒步从家中前往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寄托故国之思,累计行程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然后,他将昆山的家产悉数变卖,辞别故里,一去不归。在20多年的北游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旅途中,骡马驮书随行,随时将书中内容与所见所闻进行核对,实地考察后勘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是不折不扣的践行者。

世事茫茫,顾炎武把对故国的怀念化作对学问的执着,而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学识使他著述颇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顾炎武全集》收录了他的存世作品34种,包括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约1200万字。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含《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他对经史百家、音韵训诂、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至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水利河漕、兵农田赋、经济贸易等均有造诣。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将古韵分为十部,阐明音学源流,剖析古韵部目,可谓承前启后,堪称古音学的奠基者。在文学方面,以诗见长,存世各体诗412首,包括徐嘉《顾诗笺注》的《集外诗补》中收录的4首佚诗。他的诗歌忧世伤生,似有杜甫遗风。

带着对故国的思念,顾炎武曾两次到昌平的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思陵哭吊明思宗朱由检。他的足迹遍及昌平的山山水水,写下了《昌平山水记》一书,对昌平的建制沿革、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地理、民间习俗等进行了详尽介绍,为后世留下了一份考据准确、脉络清晰的珍贵史料。

当年,顾炎武的才学遐迩闻名。他客居报国寺时,在朝廷做官的文学家王士祯曾去拜访,并心血来潮地请他背诵古乐府《蛱蝶行》。那首短诗虽然只有56个字,但生僻难记。使王士祯感到惊讶的是,顾炎武脱口而出,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

乱世中的顾炎武手不释卷,沉醉于诗书学问,终成一代大儒。

悲悯苍生心忧天下

在顾亭林祠游廊的墙壁上,镶嵌着一些书法作品石刻,均为顾炎武的经典名言,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作为一代大儒,顾炎武治学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

他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理念。在他看来,学问之道,贵在明道淑人,抚世宰物。这种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朴实学风之先河,对清代学者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他认为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主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的“利国富民”、“善为国者,藏之于民”思想,具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

顾炎武纂辑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敏锐地关注到土地兼并及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指出“世久积弊,举数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比比皆是”,以至出现了“有田连阡陌,而户米不满斗石者;有贫无立锥,而户米至数十石者”的情况。在他所撰写的《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郡县论》中,探索了造成社会积弊的根源,表达了实行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他指出“郡县之弊已极”,症结在于“其专在上”,初步触及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变革郡县制的要求。

在《日知录》中,他开宗明义:“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复,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他认为“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因而“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希望百姓摆脱贫困,实现“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对于社会财富分配,他说:“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财源塞而必损于民。”他认为自万历中期以来,由于“为人上者”唯利是图,造成了“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局面。因此,他主张“藏富于民”,民富才能国强。

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突出体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警言。他所说的天下兴亡,指的是天下苍生的生存和中华民族的延续。为此,他一生奔波劳碌,上下求索,即使在病中,仍然呼吁“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他悲天悯人,以满腹经纶为天下苍生代言,受到世人景仰。

文人祭祀报国志士

位于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的报国寺,始建于辽代,明成化二年(1466年)及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1997年,报国寺开辟为收藏市场,并对公众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顾亭林祠位于报国寺西南面,原为禅房,因顾炎武曾在此居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改建为顾亭林祠。

历史上的报国寺香火旺盛,还曾是北京最大的旧书市场,文化氛围浓厚。在清代,有不少诗人、词人、诗词理论家、文学家、戏曲家、书法家、收藏家、学者、金石学家等文化名人经常光顾报国寺旧书市场,譬如孔尚任、王渔阳、朱彝尊、翁方纲等。由于报国寺地处皇城外知识分子聚居的核心区域,顺理成章地成为宣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顾炎武第一次来到北京。此后,在他北游的25年中,多次往返京城,而在京期间,他的主要居住地是报国寺。在那里,他可以淘到心仪的古籍,还可以结交众多文化名人。另外,寺院清静,适合著书立说。据史料记载,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报国寺完成的。顾炎武寓居报国寺,也许还有更深的寓意。他从祖籍江苏昆山出发游学北方,行程三万余里,著作千余万字,意在传播他的天下观,探索百姓安居乐业之路。就是说,他一直在为“报国”奔走。而报国寺的寺院名称,刚好与他的抱负相契合。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北游途中的顾炎武在山西友人家去世,享年70岁。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翰林院编修何绍基、贡生张穆等发起修建顾亭林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春,顾亭林祠落成,共有南中北三座院落。当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生辰),儒臣学士们在顾亭林祠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此后,每年举行春秋佳日祭和生辰祭,还有许多不定期的特祭。这种民众自发的祭祀活动延续了80多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

每次祭祀,参与者均签写“题名录(签名)”,并赋诗作文,还有现场作诗唱和及书法绘画等文化雅集活动,主办者将活动内容及题名、诗书画等归档保存。然后,汇编成《顾祠会祭题名卷子》,共汇编了4辑,卷首有顾炎武肖像。影印出版后,分发给参与祭祀者,使其得以传世。参与祭祀者中,有人编写《顾炎武年谱》,嘉庆到道光年间,问世的顾炎武年谱多达6种;有人点校、注释顾炎武著作,从顾祠建成到光绪年间,约有94位名家撰写了百余种解读顾炎武著作的书籍。

当时,京城文化界出现了顾炎武热,而顾亭林祠成为文人雅集场所,人们虔诚地怀念这位胸怀天下的报国志士。

相关文章

商标网上申请流程,申请商标要多少钱,看完就明了

对偶婚是什么意思?古代婚姻的发展历程

配阴婚什么意思 关于配阴婚大家都是怎么看的?

留置担保和抵押担保区别是什么意思

养老保险缴费15年,还需要继续交吗?现在知道不算晚,告诉家人吧

休产假时工资应该怎么发,发多少?

侵权责任法被废止了吗?这几部法律全部作废了,你知道吗?新民法典正式实施

高速超速10%不到20%怎么处罚? 新交规超速20%内不扣分,限速120开到143就没事?

公权力什么意思? 公权力需要淡定

公积金个人5%公司5%怎么算?均根据员工月工资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