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逃逸的认定是什么? 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定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1 00:20:59    

一是,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

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然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判断行为人是否系明知,应当结合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不仅要看行为人的供述,还要从交通肇事的时间、撞击的部位、车辆毁损程度、肇事时行为人的状态、肇事后行为人的反应等方面客观地评价,从而确定其是否具有逃逸情节。

二是,行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

逃避法律追究,既包括刑事法律追究,也包括民事及行政法律追究,具体而言,就是不履行相关法定义务,如救助伤者、保护现场、立即报案、听候处理等义务。

三是,发生交通事故后,还应看行为人客观上是否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

交通事故后,是指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在接受事故处理机关首次处理前这段时间。行为人实施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一经实施,便立即成立。若行为人在接受事故处理机关处理后逃逸的,因为行为人的逃跑不会加重被害人的危害后果,行为人的逃跑行为性质实为脱离处理机关控制的脱逃行为。


相关文章

中国门神是哪两个(我国历史上都有过哪些“门神”?)

急字开头的成语大全集(晋朝成语-急于星火)

宋真宗的儿子是哪位皇帝(历史上仅仅只有6位仁宗皇帝)

珠联璧合形容什么人(成语故事-珠联璧合)

以言字开头的成语大全(言的成语大全四个字)

奂的成语有哪些(最易用错的十大成语)

网络流行语爆肝什么意思(“肝帝”是什么梗?)

随成语有哪些(一天一个成语:随月读书)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是什么意思(《知否》中立身处世的要领)

众的成语有哪些开头(与“众”有关的四字成语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