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26日)
上海市医保局会同
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
联合发布
着力破解
群众不愿意、社区接不住、上下不连通
三个难题,
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
15条措施具体有5个方面
提升参保患者就医下沉动力
优化社区适宜技术价格管理
推动院际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合理加大医保支付倾斜力度
为增强参保患者就医下沉动力,措施重点通过医保的差异化待遇杠杆,引导患者首先在基层就诊。
在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的医保目录内的乙类药品(定额标准自负药品除外),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的药品,参照甲类药品支付;在药店用药报销方面,实施定点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
根据市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许宏的解释,目前有近两千种药在基层长期用,原来个人先负担10%,然后再按医保规定支付。但在这次政策落地以后, 在基层全额按医保规定支付。
举个例子:
以上海职工医保2000年前退休的为例,如果要配一瓶单价70元的乙类药品,原先要由个人现金支付10%,也就是7元,剩下的63元再按本市基本医保报销比例,个人自负6.3元,总计要支付13.3元。
而新举措落地后,将全部按医保规定的报销比例,个人只需支付7元。

经静态测算,该措施实施后每年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近2亿元。

打通基层医疗机构和药房间的通道
在社区门诊报销方面,
为推动院际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措施还重点支持费用分割与信息赋能机制,增强双向转诊的实效性。
其中,在支持院际医技诊疗服务协作方面,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通过协商合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技诊疗服务,支持检查费用由医疗机构间协议分配。
在提升医保信息赋能水平方面,依托家庭医生智能监控“三级平台”,在签约居民授权基础上,家庭医生团队可调阅相关医保数据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水平。
此外,措施还聚焦于合理加大医保支付倾斜力度,着力通过医保支付的引导作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精细化运营能力。
其中,在总额预算支持方面,考虑就诊下沉、慢病管理等因素,医保总额预算继续向社区倾斜,会同相关部门完善“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在支付模式创新方面,探索建立符合社区特点的安宁疗护、康复护理等按床日付费的基层支付模式。
下一步,上海市医保局将会同相关部门,细化配套政策,及时做好政策解读、培训指导,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并持续关注市民需求,不断完善医保惠民便民举措,为市民提供更优质、更便利的基层医疗服务。